中国民声投诉网,中国民声新闻网 【中国民声投诉网】是最权威的民声投诉网,欢迎各界来民声投诉网投诉最真实的民声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专家称网络反腐曝光官员隐私可能触犯法律
作者:未知  文章来源:北京青年报  点击数1922  更新时间:2012-09-22 22:40:57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admin

 

 

 

网友检索出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疑似戴过更多块表。资料图片

 

 

  9月21日,公众对“微笑局长”近一个月的关注收获结果:陕西省纪委公布消息称,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,依据有关规定,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、省安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职务。对调查中发现的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,省纪委正在进一步调查。

 

  “杨达才被撤职,是网络持续反腐的成果,值得肯定。但如何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,也考验着官民双方的智慧。”浙江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主任陈剩勇分析道,至少通过官员服饰反腐,不是长久之计。

 

  从南京某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因“天价烟”落马,到麻城市委书记被网民冠以“麻城表弟”称号,直至杨达才被撤职。新闻事件中质疑官员服饰,渐成网民监督“反腐”的手段之一。

 

  “过去的舆论监督主要依靠新闻媒体,而现在互联网技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参与平台。网络反腐的突出特点是‘全民性’、‘自发性’和‘及时性’。比如微博,更是监督官员的一个利器。”陈剩勇表示,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,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,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力度,意义重大。

 

  但也有人担忧:“网上对领导干部妆饰的穷追不舍,有娱乐化成分,甚至涉嫌网络暴力,作为非常规反腐渠道,还容易误伤好人。”

 

  “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告诉记者,目前我们的公民建设比较滞后,在整体公民素养还不高、法治意识不强的情况下,网络反腐同样存在“隐患”。

 

  “比如,网络反腐首选需要信息对称,至少你要比较充分地知晓情况,你的判断才是有效的。但目前网络反腐大部分只能靠文字、照片、视频等,从这些途径‘揪’贪官,容易流于表面化。”毛昭晖说,此外,个人监督的力量比较薄弱,同时还可能带有不良动机或情绪,“这让网络反腐往往‘真假相掺’,其客观性及权威性会打折扣。”

 

  陈剩勇还指出,普通网民没有公安机关那样的调查取证权,多数只能靠人肉搜索,或靠曝光官员的个人隐私、家庭成员照片来反腐,“这对官员隐私的尊重不够,甚至触犯法律。”

 

  陈剩勇进一步指出,他担心依靠“辨认”官员的服饰、香烟等反腐,难以为继。

 

  毛昭晖也认为,目前环境相对宽松,很多问题容易暴露,“但随着‘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’,以后这种反腐方式的效用会下降。”

 

  网络反腐的不确定性也令一些网民担忧。网民“生命太过潦草”称:“反腐靠网民,只能是悲哀。”另有网民慨叹:“微笑局长被撤只是一场偶然的胜利,还有多少‘表哥’、‘烟哥’、‘鞋哥’、‘酒哥’、‘镯哥’安然无恙?”

 

  “说到底,政府应该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。此外,政府官员也要积极地利用网络平台,主动回应质疑。对一些确有根据的质疑,纪委应及时介入调查,并及时、详尽地公布调查结论。”陈剩勇表示,“另一方面,网民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,‘互联网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’,网络反腐同样需要恪守法律。”

 

 

 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